期刊家
学术期刊
科普期刊
出版社
图书
会议
我的购物车 0

农业工程学报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 分类:   农业综合
  • 下单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6819
  • 国内刊号:  11-2047/S
  • 期刊定价:    ¥1560
  • 起订时间:   2024年12月
  • 创刊:   1985
  • 周期:   半月刊
  • 出版社:   农业工程学报
  • 发行:   北京
  • 语言:   中文
  • 主编:   朱明
  • 邮发:   18-57
  • 库存:   200
  • 邮编:   100125
期刊收录
期刊荣耀
      • 期刊详情
      • 栏目设置
      • 期刊荣誉
      • 期刊文章摘录
      • 相关期刊
      • 点评详情
      服务推荐
      • 期刊投稿
        1-3月见刊
      • 订阅咨询
        一站式咨询服务
      • 杂志投稿
        在线杂志订阅
      • 发表咨询
        专人持续跟踪服务

      期刊详情

      • 期刊介绍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 出版地方:北京
        • 快捷分类:农业
        • 国际刊号:1002-6819
        • 国内刊号:11-2047/S
        • 邮发代号:18-57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大16开
        • 下单时间:1-3个月
        • 业务类型:杂志服务

      农业工程学报简介

      • 本站主要从事期刊订阅及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并非《农业工程学报》官方网站。办理业务请联系杂志社。

        《农业工程学报》(CN:11-2047/S)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半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杂志文章特色

      • 1.《农业工程学报》稿件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述简练,资料数据和反映的情况务求核实准确。

        2.文稿中摘引他人成果,务请按《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指明原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及其来源,在文后参考文献表中写出。

        3.《农业工程学报》作者请勿一稿多投,论文责任者属实,署名作者的人数和顺序由作者自定,注意保守国家机密无政治差错,文责由作者自负。

      杂志分析报告

      年度被引次数报告(学术成果产出及被引变化趋势)

      年度期刊评价报告(本刊综合数据对比及走势)

      • 注:年度总文献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 注:比率 = 当年基金资助文献量 / 当年发文量 * 100%

      • 注:当年发文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农业工程学报栏目设置

      农业装备工程与机械化,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产品加工工程,农业信息与电气技术,土地整理工程,土地保障与生态安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工程,农业航空工程,综合研究,综合研究·关键技术,专题论坛,研究速报,专题: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农业信息与电气技术_智能土地与农田管理,资源循环利用与环境·能源工程,专题: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专论与综述,读者·作者·编者,农业产品加工工程,其他,耕地整治与水土工程,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技术,争鸣与讨论,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专题:农产品与新型食品高值化绿色加工新技术,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理论及技术,专题:农业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专题论坛——农业工程学科发展研究,专题:绿色植保与减量增效施药技术,农产品加工,专题:植物基蛋白食品加工工程,读者?作者?编者,综合研究?关键技术,研究速报·简报,农业信息与电气工程,综合研究_关键技术,书讯,信息,庆祝《农业工程学报》创刊三十周年作品,综述,研究简报,庆祝农业工程学报创刊30周年作品

      期刊文章摘录

      摘要:为解决国内鲜食玉米收获机械化程度低,玉米种植户劳动强度大的问题,该文设计了适应中国鲜食玉米小地块种植规模的收获机。由于鲜食玉米特殊的采摘条件,该机摒弃了传统摘穗模式,通过斜辊掰穗,完成鲜食玉米自上而下的掰穗过程,以降低对玉米果穗作用力,使果穗从茎秆上分离下来,实现了对脆嫩玉米的收获要求。为验证机器性能的可靠性、实用性,进行了田间试验,以摘穗台高度40~55 cm、拉茎带转速450~600 r/min、掰穗辊间隙25~34 mm作为试验因素对喂入姿态成功率和果穗损伤率进行三因素四水平二次回归正交试验;采用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对各因素的影响显著性进行判断,得出各因素对喂入姿态成功率和果穗损伤率的影响显著性顺序分别为:夹持拉茎带转速>摘穗台高度>掰穗辊间隙和夹持拉茎带转速>掰穗辊间隙>摘穗台高度。各试验因素最优化参数组合为摘穗台高度47.5 cm,夹持拉茎带转速525 r/min,掰穗辊间隙29.5 mm,在该组合下茎秆喂入成功率为81%,果穗损伤率为5.4%。将对应参数进行试验验证,得到优化后最佳工作参数下:茎秆喂入成功率为83%,果穗损伤率为4.7%,优化预测模型可靠。该研究可为玉米收获机械化提供技术路线,其摘穗方式可为其他类型的玉米收获机研发提供参考。

      作者:张喜瑞,吴鹏,王克恒,李粤,尚书旗,张秀梅

      摘要:现阶段国内大豆联合收获机收获作业时由于脱粒、清选系统作业参数调整不当而导致大豆机收损失率、破碎率、含杂率较高。为解决这一问题,该文对影响大豆机收作业质量的相关参数开展田间试验研究,探索各参数对大豆机收作业质量的影响规律,探寻最佳作业参数组合。以机收损失率、破碎率、含杂率为目标,选择脱粒清选系统对作业质量影响较大的前进速度、滚筒转速、脱粒段脱粒间隙、分离段脱粒间隙、导流板角度、分风板角度、风机转速、上筛前部开度、上筛后部开度共 9 个因素,利用 Box-Behnken 中心组合试验方法,进行九因素三水平响应面试验,使用 Design-Expert对试验结果进行响应面分析,探索各因素对试验指标的影响规律,并构建相关数学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对大豆收获损失率影响较为显著的因素为风机转速、脱粒段脱粒间隙、前进速度、脱粒滚筒转速;对破碎率影响较为显著的因素为脱粒滚筒转速、脱粒段脱粒间隙、前进速度、导流板角度;对含杂率影响较为显著的因素为导流板角度、风机转速、分风板角度、上筛后部开度。通过多目标参数优化,确定最佳工作参数组合为前进速度 6 km/h、脱粒滚筒转速 450 r/min、脱粒段脱粒间隙 25 mm、分离段脱粒间隙 20 mm、导流板角度 26 、风机转速 1 260 r/min、分风板角度 11.5 、上筛前部开度 19 mm、上筛后部开度 11 mm,此时损失率为 0.24%、破碎率为 0.90%、含杂率为 0.14%,田间试验实测损失率、破碎率和含杂率平均值分别为 0.24%、0.90%和 0.14%,与优化值相对误差分别为 0、4.7%和 7.7%。研究结果可为大豆联合收获机结构改进和作业参数控制提供参考。

      作者:金诚谦,郭飞扬,徐金山,李庆伦,陈满,李景景,印祥

      摘要:为提高机械式排种器的工作性能,该文从增加充种区种群活跃度、降低种群内摩擦力的角度出发,设计一种自扰动内充型孔轮式玉米精量排种器,分析了种子在扰种条上运动情况和充种原理,完成排种盘的参数设计。采用离散元软件EDEM对排种器进行仿真试验,以排种盘转速、扰种条形式、排种盘圆台锥角、扰种条半径为试验因素,以排种单粒率、重播率、漏播率为试验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和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试验。应用Design-Expert8.0.6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单粒率、重播率、漏播率和试验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多目标优化,得出最佳参数为:排种盘转速8.4 r/min,螺旋扰种条,排种盘圆台锥角38.6?,扰种条半径1.24 mm,此时排种单粒率为96.29%,重播率为2.55%,漏播率为1.15%。在最优参数组合下进行台架试验,排种器的单粒率、重播率和漏播率分别为95.4%、1.6%和3.0%;且当排种盘转速在8.40~16.67 r/min(对应工作速度为4.94~9.75 km/h)时,排种单粒率大于91.4%,重播率小于1.6%,漏播率小于7.3%,伤种率小于0.44%,排种效果优于勺轮式排种器,满足玉米单粒精播的农艺要求,对播种机作业速度适应范围广。基于EDEM离散元法的排种器仿真试验为排种器性能参数的确定提供参考且缩短设计周期,该研究可为提高机械式排种器充种性能提供参考,为玉米精量播种机的设计提供研究基础。

      作者:都鑫,刘彩玲,姜萌,张福印,袁昊,杨洪雪

      作者:于晓芳,孙洪利,高聚林,王志刚,杨恒山,张瑞富,胡树平,孙继颖

      摘要:为满足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需要,该文通过触摸屏后端控制单片机升降套筒调整体积定量设计了一套自动投饵机,克服了常用称重法的精度易受振动影响、行走式投饵设备称质量和行走不能同时进行的缺点,在保证性能的同时简化了结构、提高了效率。对系统投饵精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定时完成启停和控制过程,在设定投饵量在5~7 g/次时,误差控制在8%以内;设定投饵量在9~13 g时,误差不超过4%,可以满足工厂化海产养殖的需求。该研究可为今后海蟹类单筐养殖科学化、智能化提供参考价值。

      作者:胡海刚,唐潮,张林伟,张刚,钱云霞

      点评详情

      评论 共0条评论
      发表评论
      • 免费
        咨询
      • 订阅咨询
      • 期刊推荐
      • 联系电话
        发表咨询:023-6549-4411
        订阅咨询:023-6033-8768